一、前言
時間大無限,沒有起點沒有終點;空間大無限,無邊無際無垠無涯,任何事物於時空的範疇之下只有相對而無絕對的意義,在浩瀚的時空面前,微渺的自我等同微渺的人類,有都變成了無(以數學的觀點而言:任何數/∞(無限大)≒0=0)。此言狂妄是為提醒諸位:「不論以後我們的成就臻多高境界,都不要自滿,因為人一旦自滿就沒有進步的空間了,不要忘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還有一山高。虛心空卑才有更上一層的可能。」
馬斯洛先生說過:需求層次可分生理、安全、愛與隸屬、自尊以及自我實現五種。中國人也說: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不論現階段我們的需求是哪一種,最後都是朝向自我實現來邁近的,不過,能達到自我實現此層次的人並不多,有些人終其一生奔波不停也只換來個安身立命,有些人家財萬貫卻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活得不快樂,有些人為了五斗米每天都在重覆著千遍一律的事,眼睜睜埋沒了發掘自己潛力的機會而不察…拙文之用意即在闡述達到自我實現的無限可能性,將「天生我才必有用」剖析開來:我們得問問自己是什麼才、哪塊料?做事有沒有用對方法,有沒有比別人努力?具備何種能力,需培養哪些能力?合作要夥同哪些班底…?唯有思考得更細緻、更深入,我們才能更具體地瞭解到自己的用處、貢獻何在。
「人老,要活的老練,別白老了。」想想現階段的我們與理想中的我們,其間是否有很大的落差?我想,多數人會回答:「是的…」何以致然?是否我們對於許多事情都覺漫不在乎、無關緊要?是否我們交到了壞朋友,耳濡目染而積習難改?或是我們天性老實憨厚、平易近人、不愛計較,卻只有軟土深掘、人善被人欺、老是吃虧的份?還是生來就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憂來明日愁」的想法,一心只想與懶散為友…?原因有很多可能,答案是什麼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有本末先後,事有輕重緩急」,心態亦然,它決定了一個人的深度與廣度,是最根本、優先、重要而急迫的。有了健全的心態,而後才能認清自己、改變自己、創造自己、超越自己;正如中國人講誠意而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內聖後外王是一樣的道理。健全的心態著眼於意願的養成而非能力的有無,我分別從勤勉、健康、省察、思考/學習、自信/謙虛
、堅持(艱毅、艱辛)、冷靜沈穩、信用、勤儉與專業來論述心態供諸位參考:
二、心態
本段除直敘外,佐以條例的方式呈現主題,以歷史典故為借鏡,成功者的角度(以下簡稱角度)審視主題,心錨註1以自省:
(一)勤勉
胡適先生說過:「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例外,除了天才註2,為什麼?竊以為:勤勉對於天才來講不是那麼的重要,因為那些人的投資報酬率著實高的離譜,花一樣的時間心神,他們的收穫可以是凡人的五倍、十倍、甚至更多…但重點是:多少千萬人裡面才會出現一個天才?正常來講,你、我、他都不會是那個一,故天才以下的其他人,我們可以做個概略的分類(此分類在此無有絕對的定義,而是相對的意義):人物、人才、人手/人力/人員、庸才、蠢才。
區別這五種人的憑判在能耐(能力.耐力)商數(scores)的高低,它涵蓋智慧、學習能力、專業素養、為人處世、人脈(人面)、謙遜、自信、口才…等多種面向,以勤勉為依歸。所幸,有一好即有一歹,天才與勤勉幾乎可以說是絕緣的,既為天才,難免會因天才的自覺認為自己得與常人、凡人有區隔,無法允許自己去做與他們一樣的事情、工作,這些天之驕子自詡為曲高和寡、孤芳自賞、空谷幽蘭之流,於求學、投資、創業…等路上,跳過一步一腳印的地基,逕走一步登天的捷徑、蹊徑,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顛仆不已,或歸咎於時運不濟、或怨嘆時不我予。也許我們該慶幸,你我不是天才,不至於與勤勉、謙遜絕緣。無人不知勤勉的重要,但能確切履行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到底原因何在:
Ⅰ需求理論:勤勉的動機屬於積極需求註3,故人會以:「不勉勤又不會死。」試圖安慰、暪騙自己。
Ⅱ人有惰性:惰性是人的原罪之一,造就了人坐享其成、坐吃山空、不勞而獲、守株待兔、好逸惡勞與投機取巧的劣根性,所以很多人都在買樂透,幻想著自己會不會一夕致富。
Ⅲ明天:在「漸」的表象蒙蔽下失察,讓人在這方面很樂觀,以為明日何其多,
為今朝有酒今朝醉找藉口:「明天再說吧!」
瞭解原因後,我們列出因應之道:
Ⅰ轉換需求理論:人有合理化的能力,且心理學自證預言證明:當一個人相信他能夠時,他確實能夠做到,同理,將勤勉的動機轉換成消極需求,找出不勤勉我們就會危害到自身安危的理由並具現化。
Ⅱ習慣:習慣成自然是很簡單的道理,關鍵在萬事起頭難。做一件事情最容易的莫過於半途而廢,儘管那些人總愛說:「我已經盡力了。」來安慰自己欺騙別人,要知道:只有那些咬緊牙關,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才能享受苦盡甘來的甜美果實。
Ⅲ今天:為什麼說世事難料、世事無常?因為世界上唯一永遠不會變的事物就是
變,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浩瀚有如宇宙,也終將有消逝的一天。過去種種昨
日死,無法改變;未來有太多未知的變數,無法捉摸;只有把握現在(今天)
、活在當下,認真地看待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最真實的。
人們上班、上學、煮飯、洗衣、掃地以維持生活所必需,是很自然、例行而義務的,不能算是勤勉。勤勉在此定義為:扣除人維持生活必須從事的例行公事外,人放棄了自己的休閒、安逸、享受、玩樂、放縱的時間與機會,選擇了追求自身、家庭、社會、國家以至世界更臻進步完善所自發性付出、投入的行為。
很多人把勤勉當作付出,縱有再強的毅力也會有彈性疲乏的一天,故他們只能做到基本的勤勉,如果工作與興趣能想結合,那麼勤勉與生活也就能結合了,勤勉將成為生活的部份、重心以至於目地,這是最理想的境界。
要勤勉也要休閒,休閒若能與勤勉在某種程度上做結合,如:打電腦、看書時可以聽音樂,或是應酬式的休閒如打高爾夫,有益健康的休閒如運動,才是最理想的休閒。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休閒也是為了給自己在忙碌的職場之餘能調劑身心、紓解壓力,讓充電後的自己更有活力、朝氣,重返工作崗位更積極、更有效率。
1歷史:陶侃搬磚與歐陽修三上註4,造就他們成為了一代名人,更名留青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砌而不捨。勤能補拙。精益求精。臥薪嚐膽。手不釋卷。聞雞起舞。劍及履及。滾動之石不生苔。常立志不如立長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愛之適之,足以害之。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2角度:「不知道怎麼成功的人,只能成功一次」,成功不能冀望於僥倖、運氣或機運這些可遇不可求的例外,成功須以勤勉為根基,一步一腳印堆砌而成。成功也含有迅速的意味,如果人到了六、七十歲才事業有成,也沒有人會覺得他有多成功了。故成功有賴勤勉,且不能曠日時久,我們必須壓縮成功的時間,但相對也要壓縮心神、壓力、試煉、挫折、艱辛與苦難。
3心錨:「螻蟻尚且偷生,知所勤勉分工,我們呢?」
(二)健康
健康,是日積月累而成的,除了均衡的飲食外,更重要的是運動。大家都知道健康的重要,但一如勤勉,沒什麼人在保養維護自己的健康,以為年輕就是本錢,這觀念要改了,因為真的有太多上進的青年才俊就是這樣過勞死的,而死時不過才三、四十來歲…還有現代人過得太舒適了,有機車就不大走路了、有電梯就不願爬樓梯,這些平常可以做到的基本運動不做,卻去買跑步機、走健身房,似乎捨近求遠了。我們無法增加人生的長度,但起碼身體健康,可以增加人生的寬度。
1歷史:三國時期的東吳人才濟濟,如名將周瑜、魯肅、呂蒙,原也大有可為,但都未竟全功就去逝了…西漢才子賈誼,著有治安策,洋洋灑灑數萬字,但三十來歲就夭折了…諸葛武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後周世宗來不及收復燕雲失土就陣前崩殂…國姓爺鄭成功壯志未酬…每思及此,即讓人感到無限的唏噓與惋惜。
2角度: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先生即使年歲已高,依然會帶領全體員工跑步,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即使公務倥傯也不忘晨跑,我想台灣應該找不出幾個比他們還忙、操勞的事比他們還多的人了,他們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要成就一番功業,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不然說難聽一點:就算四十來歲讓我們成功退休,結果不到五十歲就躺平嗚呼,請問有何意義呢!
3心錨:「如果我們失去健康,就算我們比蓋茲成功,也成了糞土。」
(三)省察
人非聖賢,但不貳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每晚或睡前花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的時間讓自己沈澱、省思,檢視一天下來自己的言行功過:
Ⅰ自省(先知先覺):自省要虛心,以免流於自矜、自滿、自負、自大。沒有人是完美的,人一定有缺陷,但目不見睫,人總是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唯將心比心,試以別人的角度立場來審視自己,缺陷才容易浮現。
Ⅱ反省(後知後覺):反省要虛心,為什麼忠言會逆耳?因為人的原罪–虛榮–在作祟,故人會愛面子、惱羞成怒、愛別人拍馬屁、歌功頌德、po LP文化充斥、過度強調奇檬子、爭那所謂的一口氣…等,皆是虛榮之故,致使虛心難能。虛榮心一被滿足便會有飄飄然、騰雲駕霧的感覺,查察危險的知覺能力便易因此喪失。要知道:至交才會進忠言,正如良藥苦口,愈喝不下去的藥就像聽不進去的話,對我們反而有幫助,要接納它;反之,想要利用我們的人所講的話,就像色澤鮮豔炫目的毒菇般,雖然好看卻含有劇毒,小人之交甜如蜜,太快想跟我們混熟或沒事羨殷勤的人,非奸即盜,不可不察!口蜜腹劍,不可不敬而遠之!
不用想也知道無謂的自尊、面子根本不值錢,如何把犯錯的或然率降至最低,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才是省察最重要之處,聰明人該以別人的經驗教訓為自己的經驗教訓,昨天不好的今天要變好,今天好的明天要變更好!
1歷史: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謂之大智,范文正公樂於聞人道己過謂之大仁,周處除三害謂之大勇;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明心見性,臨流返照。
2角度:成功之路艱辛,處在競爭激烈的戰場上,隨時都要保持警覺、反應敏銳。事業可以成功一百次,不允許失敗一次!時代在變,人也要跟著時代的脈動調整改變,不要用過去的武器,現在的觀念,去打未來的戰爭。
3心錨:「狗改不了吃屎。」、「不知道反省的人,就像長不大的小孩。」、「不要當老人,老人不會反省,什麼叫老?舊的忘不了,新的學不來謂之老。」
(四)思考/學習
學習與思考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增益自己所沒有的新知與能力,後者是就現有的知識與能力做邏輯整合。見賢要思齊、請益,求教也要虛心,客氣為吃虧之本,是學不到東西的,要知道在外面學東西樣樣都要錢,一個比一個還貴。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學什麼於焉重要,人說學用,表示學本身就含有實用、應用的意味,學要用,更要活學活用
,而曹操有云:「首造者佳,隨之者窮。」,是指人不要東施效顰,反而會適得其反。思考是根本,不知思考的人,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就算學了再多,不過是堆棧的資料,毫無用處;而光思考不學習,思考的內容則顯得空泛、角度流於窄化。故思考務求縝密、周延;學習務求專精、廣泛,結合二者,佐以經驗,而成智慧結晶,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1歷史:三思後行。謹言慎行。謀定後動。我思故我在。活到老學到老。小心駛得萬年船。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角度:「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要比別人成功,就要有辦法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不是標新立異,那叫作怪,而是要高明雋永,獲人青睞。
3心錨:根據煮蛙理論:「不會思考的人,就好像在鍋子中被慢慢加熱而不覺的青蛙,等到它發覺有異時,已經無法動彈,只有面臨死亡–被煮熟–的份!」
(五)自信/謙虛
自信,會讓人身上自然地散發出光釆與魅力,有自信的人,不會因為任何外力的加諸自身就有所動搖,自信顧名思義就是「相信自己」:瞭解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勝任,故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前提上才是真正的自信,而非自矜、自滿、自負、自大、自戀卻不自知。而過猶不及,「相信自己」不是看不起別人,自信要結合謙抑,故人在得意時更別忘了謙虛,小心得意忘形,利令智昏,功高震主。
1歷史:虛懷若谷。得意淡然。滿招損,謙受益。漏餡不如藏拙。竹解虛心是我師。願無伐善、無施勞。曖曖內含光,悠悠固難量。
2角度:想要領導眾人必須具備自信,獲得眾人敬重更須謙虛。
3心錨:「沒自信的人講話無影響力、沒效果,不謙虛的人到處惹人厭、沒人緣。」
(六)堅持、艱毅、艱辛
如果說勤勉是努力,那堅持就是執著。一件事能否成功,堅持實是莫大的關鍵。國父 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的過程是多麼的艱辛,愛迪生電燈還沒發明出來以前是如何地被別人譏笑,那是沒有大智慧的人絕對做不到的事,因為堅持到底與鐵齒(死心眼、不見棺材不掉淚)只有一線之隔;沒有大勇氣的人絕對做不到的事,因為淺嘗即止、半途而廢真的是再容易不過。
1歷史:背水一戰。八年抗戰。愚公移山。滴水穿石。鐵杵磨成繡花針。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2角度:付出為了成功,好比加熱為了沸騰,在達到沸點之前,一定要持續加熱,一旦停止了加熱,不但不會再沸騰,連原有的熱度也慢慢地冷卻消散了。心急的人一付出就想看到成果,看不到成果就說這方法行不通,不成功常是因為沒有繼續堅持下去。持績加熱達到沸點後才會沸騰,一樣地,不斷努力付出通過臨界點後,成功才會來臨。
3心錨:「魚兒拚了命也要溯溪而上產卵,它們都尚知堅持,我們呢?」
(七)冷靜、沈穩
處事沈穩好比做人誠信,是極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初出茅蘆的人要能在以後抵受得住大風大浪,就得從小凡事訓練自己處世從容不迫、笑容可掬,遭遇大事才能沈穩冷靜、慎謀能斷。遇事張慌失措、感情用事的人,無法成就大事,不論發生什麼天大的事情都該保持冷靜,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處理、解決的,如果真有,那慌張、擔心也是沒用。
1歷史:焚香操琴。關心則亂。(莫)自亂陣腳。以靜制動,不變應萬變。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沮,黃河決於側而神不驚。
2角度:弱肉強食的的世界裡充滿競爭,既然競爭難免,以沈穩、冷靜的態度面對競爭,必遠勝於以焦燥、心急的情緒來應付競爭。
3心錨:「緊張會讓我們發揮不出原有的能力,等同無能。」
(八)信用
人無信不立,由這句話就可知信用的重要性有多高了,說到就要做到,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要去做,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講。我們說的話都能做到,久而久之,我們的話會愈來愈有份量,別人才會對我們信服。
1歷史:範式與張紹的佳話名流千古。放羊的小孩沒有好下場;一言九鼎。一諾千金。退避三舍。徒木立信。食言而肥。
2角度:信賴是人與人之間的基礎,領導者唯有獲得追隨者的信賴,追隨者才可能為領導者賣命,因為他們相信:「跟著你會成功。」
3心錨:「沒信用的人與騙子有什麼差別?」
(九)勤儉
賺大錢沒什麼,重點在能存多少。甲月入十萬花八萬存二萬,還不如乙月入五萬花一萬存四萬。勤儉不是吝嗇,錢要花在刀口上,該花的錢不能省,該省的錢別亂花;勤儉也不是讓帳戶的數字好看或帶去冥府的,而是要適時地犒賞自己,多則回饋國家社會,落實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別變成自肥的斂財鬼了。
1歷史:儉能持家。儉以養廉。集腋成裘。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2角度:重開源以外,亦要重節流,雙管其下,做得愈徹底,離退休的日子就愈近。
3心錨:「我們都知道勤儉的話!今天社會上就不會錢莊貸款充斥氾濫,信用卡也不會橫行無阻了!」
(十)專業
人無法離群索居獨活,社會的本質是分工,分工而有各行業領域,人在各行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就是專業,專業本身含有獨佔的意味在內,獨佔性愈高,取代性就愈低,甚至無可替代,如:籃球大帝-麥可喬丹、股王-索羅斯、一級方程式賽車常勝軍-舒馬克…等,身價皆是天價。這麼說吧:假設某一市場總值有10,000,000,000(一百億)而專業領域人員有一萬人時,那麼每個人平均的獲利率就是一百萬(10,000,000,000 ÷ 10,000=1,000,000);如果專業領域人員有一百人時,那麼此人的獲利率就是一億(10,000,000,000 ÷ 100=1,000,000,00),如果在那一百個專業領域人員中,有一人是特別地出類拔萃,那麼此人的獲利率常會高於其他九十九個人的加總,這是專業。
專業建立於日積月累的養成與準備,不是一蹴可幾、憑空而降的,十二年國教為的就是要培養個人專業,其重要性可見一般,不專業無以立、沒有身價、沒有籌碼、沒有發言權、沒有選擇權、沒有決定權、只有任人魚肉的份,多不多我一個,少不少我一個…為什麼?因為我是每個人都可以取代的,講難聽點就是:就算我死了也沒差,路上隨便再抓一個就有了,這是無專業。
1歷史:歷史上出現過的名字,扣除少數的天賦、意外與運氣外,其他都是因個人的專業而得以在歷史的洪流中角逐勝出、揮灑出一片天的;恨鐵不成鋼。書到用時方恨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宜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角度:專業,是讓自己成為無可替代、免於競爭的要素。
3心錨:「乞丐、清道夫、水肥大隊也有專業,只有死人跟植物人沒有專業,我們是那一種?」
心態為基本功,無捷徑,唯持恆養成,日起有功!
三、認清自己
貝多芬與愛迪生不因殘缺仍造就了一番功業,說明了人的意志力足以戰勝逆橫;愛因斯坦不過25%的大腦褶皺,說明了人的無窮潛力,大腦貯存容量相當於二十座國家圖書館,說明了人的無可限量。人各有其人格、特質、個性、優點、缺點…等,一樣米不止養百樣人,人何其複雜,沒有一個人與他人是完全一樣的,雙胞胎也無法例外,我們是怎樣的人?有沒有好好地善用自己的長處,儘量避免自己的短處?靠自己的長處與人競爭,機會多、勝算大;千萬別用自己的短處與人競爭,那無異於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跟自己過不去。
高處不勝寒,長處會使別人眼紅,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那是在自掘墳墓,而要努力修為朝「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境界提昇。面對別人的讚美,怎麼回答比較好(以下僅供參考):「(搖搖頭~以示不認同)你太看得起我了吧!」「你太抬舉我了啦!」「你很會說話哦!」「那是你不嫌棄!」「沒有像你說得那樣啦!」「比我**的人還有很多啦!」…等怎麼講都可以,就是別不作聲厚臉皮地承認,那對方本來可能還滿欣賞我們的,這下反而會覺得:「這人怎麼這麼不要臉呢?」,更甭提連檯面都上不了有意無意就愛向人炫耀的貨色了。尤其某些長處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的努力不見得能得到,更要謹慎避諱別在無意間刺傷到別人的自尊心,真人不露相,柔弱生之徒,要藏鋒守拙、韜光養晦,不到那個時候,不隨便展露自己的才華。伍子胥、魏無忌、商鞅、白起、范雎、韓信、楊修…等,哪一個不是赫赫有名、權傾一時的將相,卻不約而同地告訴了我們同一件事:「鋒芒畢露,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兔死狗烹,功高震主。位於頂端的成功者,周遭諂媚的、狗腿的、眼紅的、有心人無所不在,無所不用其極地在我們跟前阿諛奉承、灌我們迷湯,背後則處心積慮地唱衰、放黑函、放冷箭、捅一刀,千萬要小心爬得愈高摔得愈慘。好比禮多人不怪,謙抑亦是如此,再怎樣謙抑謹慎也不為過,好比「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目不見睫,人總是看不見自己的缺點,我們有什麼缺點自己最清楚,緬懷范文正公樂於聞人道己過的精神吧!人非聖賢,但不貳過!如何把犯錯的或然率降至最低,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才是重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薑是老的辣,聰明人該以別人的經驗教訓為自己的經驗教訓,故吾人皆該知悉歷史,但求以古鑑今。史學家湯恩比:「人類從歷史中學到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是有其寓意、深意的。
四、改變自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改變?還是妥協?有辦法改變的事情就堅持去改變;沒辦法改變的事情只能妥協,區別前後者得靠智慧,智慧不限於己,可以集思廣義;不同的人處理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結果,關鍵在能耐,自身能耐要夠,而後用人唯才才能可。
優點要保持,缺點更要改,改沒那麼容易,所以永遠有人一直在戒煙,人除非是受到極重大的教訓,不然是不會也無法下定堅毅的決心來改變自己的,所謂痛定思痛、痛改前非的道理就在這裡。人本性難移,為什麼?答案在需求,人做一件事一定有其需求,當需求不夠強烈時,就無法產生動機,動機不足自然就沒有動力。所以要想改變自己,就要強化需求背後的動機,該如何強化:
Step 1. 打破慣性的思考行為模式:人的行為受到習慣的支配,習慣成了自然。改變是違反習慣、違反自然的行為,易令人彆扭、不安、不舒服,故要改變,就要打破慣性的思考行為模式,意思就是將我平常在做的事情反其道而行:撞球→不撞球、打麻將→不打麻將、罵髒話→不罵髒話,務求愈彆扭、愈不習慣、愈不自然愈好,
Step 2. 心錨:需求可分積極需求與消極需求,而人害怕失去的需求(消極需求)永遠比想要得到的需求(積極需求)來的強烈,舉例而言,「我(必須)要工作,不然會沒飯吃。」是屬於消極需求,因為沒飯吃會死;「我(想)要努力工作,讓老闆認同我。」是屬於積極需求,因為不被認同並不會死。故心錨必須是消極需求,才足以強化動機、產生動力。
Step 3. 行動:這是最簡單的一點,同時也是最難的一點。多數人都是思考的巨人,行動的侏儒。空中樓閣、天馬行空、紙上談兵、高談闊論、言過其實、三分鐘熱度、說的比唱的好聽何其容易,真正要付諸行動時卻理由、藉口一大堆,敷衍塞責,左右推搪!
人類社會文明之所以能進步,是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下定決心改變現狀吧!因為我們不是最好的,所以需要改變。或許有人會說:「改變不一定會更好」而選擇安於現狀,是的!改變不一定會更好,且它需要勇氣、智慧與決心。但不改變就註定一輩子永遠是這樣了。一個人要改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阻止得了自己,當然,不改變亦然,變與不變是操之在己的。
五、知行合一
有句英文諺語說“ To know is one thing, to do is another. ”竊以為“ To know is basic, to do is the most important. ”力行是整個計畫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沒有力行,再宏偉的計畫等同幻想(紙上談兵),如何來力行呢?
(一)力行之前,先談談程度的差別:
1.時間:時間本身不是問題,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都一樣多,重點在於自己如何善用及分配。時間要畫零為整,莫畫整為零。
2.效率:有些人做一天是一天;有些人三天打魚,二天晒網;效率之外,更要講求效能,與其把事情做對,不如做對的事情,事半功倍、質量俱佳才是上乘。
3.報酬率:乞丐、拾荒者、清道夫、外勞、工讀生、工人、上班族、教師、律師、醫師、法官、運動員、政客、企業家的報酬率與生命週期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做一個月可以休息一年;有些人庸碌一輩子半刻不得閒,思考一下:什麼是我們想要、能夠而且適合的。
(二)可以從幾方面來談力行:
1、 即知即行(今日事今日畢):最大的敵人是明天,不會有人想到,如果沒有明天,如果今天就是我們的最後一天…我們會不會後悔以前做錯了什麼、沒去做什麼?後悔才正準備要做什麼事?後悔還有好多的事來不及去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人生就這麼一次,不可能重來,別讓自己抱著後悔、遺憾離開。
2、 本末先後(輕重緩急):重要與急迫,應以重要&急迫為第一考量,次為重要&不急迫,三為急迫&不重要,最後為不重要&不急迫。要注意的是:不急的事情一托延之後往往變成緊急的事情。
六、格調(風骨)
什麼叫格調?簡單來講就是一個人性情的主要特徵,看看我們身旁的人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有不同的格調呢?有人會讓我們感到敬畏,有人散發出一股威嚴,有人頭頭是道、擅分析企劃,有人強悍、有個性、講原則,有人舉止斯文有禮,有人處事精明幹練,有人心機重、城府深,有人得體、圓融、周到,有人老綀、世故,有人才氣縱橫,有人富正義感,有人重義氣,有人風流,有人孤傲,有人幽默…等,我們是否清楚自己屬於哪一種格調?
為什麼塑造出一己的格調是那麼的重要?假如今天一企業要在所有人當中選出一個人來領導公司,前提是各憑本事,能中選的人一定是具備「總經理」格調的人,就是我們白話裡的「有模有樣」。格調代表一個人帶給他人最首要的觀感印象,它包含人格、個性、能力、修養、談吐、學經歷、價值觀…等,當我們說:「我覺得他是xxx的一個人。」、「把xxx交給他一定沒問題!」時,這就是他形塑予人的格調。我們每個人要很清楚:自己想要成為哪種人,在平常就得形塑起哪種樣子的格調。
七、創造自己、超越自己
如果說「改變自己」是革命的破壞,那本段就是革命的建設,目的在磨鍊自己的能耐,將學習能力發揮極致,早日實現需求,以下僅供七點參考指標:
(一)外在
包含了人的外表、穿著、頭髮,別人在還沒聽到我們說的話時,就先看到我們了,很自然地他會先打量我們,藉以形塑他對我們的觀感(第一印象)或偏見,甚至是標籤,可分述如下:
Ⅰ外表:天生的,後天能改變程度有限,而人的外表與能力完全無關,有中看不中用的膿包,也有其貌不揚的國士,別受外表影響了我們對一個人的判斷。
Ⅱ穿著: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說明了門面的重要,儀容要得體、應景:指甲的修
剪、皮鞋的擦拭、手帕的有無…等小細節不要忽略了。
Ⅲ頭髮:每天梳理整齊,連鬍子、鬢角、眉宇在內,要定期修剪,勿太長、太短或染髮。
1歷史:龐統就是因為其貌不揚、不修邊幅,所以劉備在一開始的時候不太重用他,即便知他就是與「臥龍」齊名大名鼎鼎的「鳳雛」,直至知情的諸葛亮出面:「士元非百里之才…」,劉備後來才對他改觀。
2角度:至少要有一套自己熨平整的西裝,此外,華爾街的調查統計顯示:藍色鏡框的眼鏡最代表專業,故也要有一副藍色眼鏡。
3心錨:「邋褟是遊民的象徵。我們是…?」
人是視覺動物,愛美是人的天性,要注意保養皮膚,運動以維持身材、延遲老化。八十分的外表要配上九十分的內涵,才不會讓人覺得我們是繡花枕頭,草包一個,而艷冠群芳卻欠缺內涵的人,很可惜地,就只能當花瓶了!內涵不是一蹴可幾的,是需長期大量的學習與充實的,佐以內涵後,與外在才會相得益彰。
(二)笑容
世界上所有的人們都有二種共同的語言,一是音樂,另一就是笑容。笑容是一種神奇的魔力,它可以讓人的苦悶、怨怒與仇恨消散於無形,且再怎麼醜的人只要一發出真誠的笑容都很好看。我們都喜歡看到笑容、不自禁就會對有笑容的人心生好感,但是有些人卻吝於展現笑容,擺出一副撲克臉、苦瓜臉、大便臉,好似別人欠了他幾百萬的樣子…其實這不是好事,因為這樣子等於在自己與別人間豎立起一座無形的高牆,周遭充滿了世界上最負面的事物-冷漠、死寂。
見面三分情,經笑容的催化後,可以到四分、五分或更多,唯笑容要發自內心的會心一笑,莫矯柔造作,皮笑肉不笑,那反而會讓人覺得偽善噁心,滋生反感。
1歷史:笑口常開。一笑置之。一笑泯恩仇。
2角度:人無時不在行銷,而笑容是行銷必備的利器,對著鏡子找出自己最神奇、最有效果的表情笑容,將其訓練成為自己的招牌表情。
3心錨:「不笑,一點都不酷!沒人會理你!」
(三)聆聽
當我們還不是一個好演說家時,要先學會如何當一個好聽眾,人之患好為人師,每個人都需要聽眾,唯有用心聆聽,同理心才能可,一旦我們成為了他的知音,他將會對我們推心置腹。可在幾秒鐘的停頓內提出疑問並複述表示理解,以示我們有用心在聽他的話,以及我們對他的關心,注意:在對方還沒把話說完時,絕對不要硬生生地在一半就把對方還沒講完的話打斷,自個兒就嘰哩咕嚕地說起來了,喧賓奪主是一種很沒禮貌的行為,沒有人喜歡被插嘴的感覺,那不會比被賞了一巴掌好到那裡去。
1歷史:俞伯牙、姜子期,千古知音;耳聰目明,士為知己者死。
2角度:執政黨有必要聆聽在野黨不同的聲音,成功者也必須隨時聆聽來自所有階層的聲音,廣開言路虛心聆聽,才能與時俱進。
3心錨:「只有聾子才不知聆聽,我們呢?」
(四)談吐
口才好的人,談吐不一定好,故口才好之前,先要知談吐。談吐為裡,口才為表,互為表理,才能發揮最大效能!而談吐好該具備那些條件:
Ⅰ不疾不徐:重點在「不疾」,它是成為一流的要件,政客講話溫吞、慢條斯理不
是沒有原因的,咆哮、插嘴、脫口秀、耍嘴皮子、咄咄逼人、強詞奪理、抓人
語病…是無法入流的。在還無法做到不疾不徐之前,非必要開口就閉嘴吧!
Ⅱ言之有物:出口不一定要成章,但一定要有意義。三思而後行,同理,開口前也要三思!覆水難收,說出口的話跟潑出去的水一樣,是收不回來的。
1歷史:沉默是金。言多必失。吉人之詞寡,躁人之詞多。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2角度:談吐斯文,心平氣和,論事入情入理,語調抑揚頓挫,偶爾停頓略現思考狀,眼神注視著對方並面帶微笑,所講的話會愈來愈有份量,終達到「霸氣」的境界。
3心錨:「狗嘴吐不出象牙。」
中國老祖宗教人藏鋒守拙、毛遂自薦,前後者不過是時機、場合的拿捏。以上各點泛指積極面,若從消極面而言,談吐好代表不咆哮、不怨懟、不攻訐、不嘲諷、不自矜、不罵髒話、不亂插嘴、不強辭奪理、不幸災樂禍、不抓人語病、不唱衰別人、不論人隱私、不揭人瘡疤、感情衝動時不說話…等。談吐是門大學問,連帶的也包涵了一個人的修養在內,是急不來的,望日起有功,若於外界之毀譽、責難、攻訐、訕謗…等,皆能不縈於懷、一笑置之的話,離成功就不遠了,勉之。
(五)口才
承上,每個人都要能行銷自己,而行銷脫離不了口才,沒了口才,談吐無所憑藉,該如何訓練口才?
1演講:除了多把握在眾人面前踴躍自我表達外,平常就要對演講時的情境加以模擬訓練,真正演講時才不會怯場、舌頭打結。如:每日清晨一大早至中正紀念堂大聲朗讀一篇演講稿,持續至在眾人面前也是信心滿滿、侃侃而談、如話家常。以表情笑容可掬,舉止從容不迫,態度不卑不冗為目標,展現大將之風。
Ⅱ沈默(是金):一味地喋喋不休有時反而會帶給人反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打住,保持沈默,知所進退的人才高明。適時的沈默除了要讓聆聽者有足夠的時間吸收、思考我們說的話外,對方想說的話也可在此時開口,有互動的一場對談會比唱獨角戲來得好多了。
1歷史:張儀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得以縱橫捭闔於戰國時代。韓非才華洋溢,卻因張口結舌的辯白反而愈描愈黑而喪命。此外如齊國的晏嬰,蜀國的諸葛亮皆是能言善道的政治家。
2角度:好口才的內容不全是實話、真心話,這也是一個優秀的業務員之所以任何產品到了他手上都能賣出去的主因。人不喜歡聽實話,又討厭謊話,所以模菱兩可應運而生,真實裡摻雜了白色謊言、渲染、噱頭、敷衍的成份有時候是免不了的,就好比食物中添加了色素、香料、防腐劑一樣,這種「包裝」是必經的過程。故話不能講的太死、太清楚,否則會沒有轉圜的餘地,凡事太盡,緣分必定早盡,聰明人是心照不宣、點到為止的。
3心錨:「啞巴吃黃蓮。」
強者創造機會,弱者等待機會,機會稍縱即逝,機會永遠是給已經準備好要抓住它的人的,蓋茲曾說:「機會隨時存在,但不會再重來,因為我們已經確確實實地把握住它了!」,不僅口才如此,付諸行動亦然。好的口才要結合正確的時機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具體而言就是「人事時地物」缺一不可,人不對,對牛彈琴;事不對,牽強附會;時地不對最忌諱,高談闊論、自說自話、自圓其說、滋生反感…甚至更糟的都有,物不對,文不對題。切記!切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好口才亦然,真實裡更會摻雜了曲解、偽善、抹黑、中傷…等負面因子,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能亂真、三人可以成虎、眾口可以鑠金、真相總在羅生門,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這也是詐騙集團之所以履騙不爽的緣故。人講話,背後一定有他的動機或與我們之間的利害關係,要去試探瞭解他背後的動機與衡量評估彼此間的利害,而不是一味地被牽著鼻子走,他說什麼我們就傻傻地聽什麼,二楞子光會點頭,要知道真相已死,輕信人言早晚會吃大虧。
(六)歷史
歷史有如一面鏡子,裡頭反映著古往今來人類生活紀事的縮影,真知灼見者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結晶,吸納前人成功的經驗法則引為己用,分析失敗的慘痛教訓當作殷鑑。人們總愛說如果,但歷史上是沒有如果這二個字的,事出必有因,端看人是否有見微知著、洞燭機先、先見之明、明察秋毫的能力,能事前防範未然,就無需事後亡羊補牢。知悉歷史,才能以古鑑今。
1歷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角度:很多成功者做享成功的時間太短,隨後都走上敗亡之路,故除汲取興盛的方法外,更要規避衰亡的因素。
3心錨:「歷史悲劇不斷在換主角,上演著重覆的劇情,我們不要當主角。」
(七)人際關係(人面、人脈)
個人能力有限,專才難敵通才,所以要有團隊、班底(teamwork),組成團隊、班底的成員便來自於我們的人際關係。IQ雖不能培養,但EQ可以培養,做人處事表示做人先於處事,人際關係的好壞繫於:誠懇(用心)、舒服(感覺)、見解(理性)與機警(敏感度)。唯有人脈擴展人脈,人才吸引人才,乘數倍增的力量才可發揮延伸,養成廣結善緣的習慣,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就算不能成為朋友,也不要變成敵人。唯客氣只在一開始,否則關係將會被設限而難再進一步。
1歷史:齊桓公任用了管仲,曹操也任用了張遼,為什麼歷史上的明君多有任用敵人之例?因敵人是迫於現實的無奈才屈就於我們,心理上仍是不服氣,不服氣便成了極力表現、搏命演出的動機:「我要証明自己的能力比你好!」於是講話理直氣壯、不怕得罪人,表示有二把刷子;講話唯唯諾諾活像隻應聲蟲,表示根本就沒料;廣結善緣。出外靠朋友。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2角度:有人脈後,要適才適用,不要叫駱駝去爬樹。
3心錨:「個人無法與團隊為敵,否則只是以卵擊石。」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創造自己、超越自己的具體做法,做法不是寫下來給自己過癮的,要能身體力行,自己能認同,他人也能認同才有用。改變自己與他人都是相當困難的事,但也唯有先改變自己然後改變他人才能可,改變是一連串劇烈而艱鉅的自我改造計畫,不蛻變則無以重生,蛻變以去蕪存菁、脫胎換骨,蛻變是由蛹化過渡到羽化的過程,痛苦、煎熬交加,是為了讓破繭而出後的自己能將繽紛的舞姿呈現在眾人面現,以影響他人進而改變他人。
八、行動
說說就可以成功的話,那世界上滿街都是成功的人了…成功不容易,有太多的人都想要成功,然20/80法則、金字塔的頂端,都告訴我們,成功的人永遠只是鳳毛鱗角…這是事實、定律、鐵則。故能否自我實現,付諸行動是最後一個環節。要成功,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我們要想得到;要成功,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們要做得到;要成功,別人不想做的事情,我們要願意做;要成功,別人不敢做的事情,我們要勇敢去做。當你付出他付出我也付出時,大家其實都一樣;當你付出他付出而我犧牲時,大家才有點不一樣。人成功的程度會取決於那個人願意且能夠的程度。無頭蒼蠅橫衝直撞,再忙也沒有意義,再累也毫無代價,故行動與智慧要結合運用,智慧得靠日積月累汲取知識而成;思考的巨人行動的侏儒亦是枉然,智慧與行動要互為表裡,行動得靠習慣成自然。
九、結語
改變需要破壞,破壞要快刀斬亂麻,勇於捨(破壞),才能得(蛻變)。如果我們有退路、留有餘欲,是無法打破慣性的思考行為模式的,聰明人天性愛走捷徑,故行動貧乏,而藍領階級真的是很賣力在做,因為書唸的少智慧有限。智慧與行動好似日與月、光與影般地難以共存,其實不然,只要我們能努力學習,也願意放下身段的話,我們就能同時兼具智慧與行動,加上拿出決心與勇氣、勤勉與堅持、信心與謙虛、專業與格調,我們可以放心地對自己說:「我們正昂揚在成功的路上!自我實現的終點站,就在不遠的前方!」祝各位都能早日成就自我實現。

註1:心錨就是打破慣性的思考行為模式的想法、念頭之強化。
註2:天才在此定義為:IQ>180,如達文西、哥德。
註3:積極需求是指人想讓自己更好的需求,消極需求則是人害怕自己不好的需求。
註4:「三上」指的是歐陽修連在馬上、廁上、床上都不忘唸書,是為人所津津樂道
的佳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ward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