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去法鼓山,老大希望每人至少都買一本書,撿選了很久挑了這本–從心溝通(法鼓文化–聖嚴法師),很快就看完了,但收獲很大,裡面沒有太多知識,卻有很多智慧 :

< 以下摘錄自:「 法鼓文化–聖嚴法師 」 >

------------------------------------------------------------------------

一、學習接納與誠懇

1. 維繫和諧人際關係的關鍵–同理心
2. 「默擯」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不需要再強求了;「試探」也許是因為你的方法、心態或言語讓對方誤會,以至於他無法接受。這時你必須先調整自我,調整到對方能夠接受的程度為止,但不能把自己完全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否則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與原則
3. 先接納別人、放低身段才能溝通。不要一廂情願的要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佛法好你要相信」這種說法是在展現權威、教訓人,不是感化別人、不是愛語–讓人歡喜聽你說
4. 討好的話不一定是好話。但就是有人特別喜歡聽恭維的奉承話,希望別人報喜不報憂,聽一些妄言、綺語,這種人的智慧不夠,正人君子一定會遠離。因為這些話毫無益處,反而還會影響你對事情的判斷,給你帶來麻煩,使你受害。即使是無傷大雅的白色謊言最好也不要說,對方可能心知肚明,只是一時沒有拆穿而以,但長久下來是得不到別人的諒解的
5. 「君子聞過則喜」別人願意向你抱怨,表示對方還看得起你
6. 不要讓重話(當頭棒喝)變成惡口(惡意中傷)。重話是「非常道」,有如特效藥,不能隨便亂用,常用也會失去效果
7. 爭取≠爭奪。熱衷於爭奪的人,會失去慈悲心與理智
8. 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較。什麼都要比,會很痛苦。看見別人那麼優秀,要感到慚愧(不要紅眼症、白眼症),知道自己必須更加努力
9. 學習原諒、寬恕、微笑。生別人的氣,別人又不會痛苦,生氣對自己最不好,自己才是最大的輸家。「任誰都會生氣」的放任想法會養成易怒的壞習慣,一旦生氣起來,臉色就很難看,讓人一看就害怕,只好勉為其難的讓他三分,乍看之下他佔了便宜,其實卻失去了友誼、健康與平靜的心。且生氣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讓事情變更糟
10. 嫉妒有好有壞,好的嫉妒是見賢思齊,少見;壞的嫉妒是妒火中燒,常見。其實嫉妒他人最不值得,因為痛苦的只有自己,而且若對方知道你是個善妒的人,便會對你敬而遠之(損人不利己)。有人陞官受到嫉妒,說他們的位子完全是靠拍馬屁得來的,沒什麼了不起,但事實並非一定如此,即使真如你所認為的,那麼也該深入想想,為什麼他拍馬屁成功了,而你沒有?讚美人、成就人都是好事,就算幫別人抬轎又何妨(自己也沾光)?避免嫉妒是雙向的,不要嫉妒、報復別人(當你怨恨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成了他的奴隸),也不要引起別人的嫉妒,要懂得謙虛,將所有榮譽歸諸大眾(很多無名英雄默默耕耘),而不是歸功於自己一人

二、學習慈悲與包容

1. 你討厭的人未必真的會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那只是你的主觀意識在作崇
2. 防範,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
3. 別當狡猾的人,狡猾對自己沒什麼好處。狡猾的人個性滑溜,行事模稜兩可。當你問他意見時,他不見得會告訴你真正的想法,即使幫你出主意,也是揣摩著你的意思,順著你的意思來說。你很難捉摸出他真正的意思,但他很清楚,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他個人的利益與立場,於是這樣說、那樣說,樣樣都說得合乎你的心意,讓你察覺不出他背後真正的用意。狡猾的人看來起很聰明,其實是小聰明、鬼聰明,因為狡猾和欺騙一樣,次數一多一定會原形畢露,到最後別人還是會遠離他。因為大家都怕狡猾的人沒有信用,又捉摸不定、不可靠,好事自然輪不到他,也沒有人敢和他交朋友
4. 遠離兩面人。有時別人刻意虛情假意,我們很難察覺,只覺得對方對自己很禮貌、尊敬。但如果對方過於客氣,就該懷疑對方是否虛假,因為兩面人為了達成目的,什麼好話都會說,這種刻意的虛情假意一定是有目的。只要是不實在、不恰當的恭敬和禮貌,就是一種虛禮。當一個人表現得太過份,企圖讓你以為他是個很有教養、很有地位,而且很有錢的人,你警覺到他對你是否另有目的,不妨開門見山的問他:「請問你希望從我這裡得到什麼東西?」。當我們面對虛偽的人,最好稍微保持一點距離,因為距離太近時,你可能會受到傷害。可能的話,也可以適時提醒他:「不需要用這種表演性的態度、語言,因為對我來說並沒有用處。」
5. 願意受教的人少見。不受教的人不能在人前指責他,即使單獨談話也不能罵他,因為他不但不會接受,可能還會恨你一輩子。這種人勸不動、求不了,沒人敢跟他溝通。不喜歡被麻煩、不接受指責的人,無法得到真正的利益
6. 「卑劣慢」明明知道自己辦不到,卻說別人沒什麼了不起。自卑心理作崇
7. 不只關懷,更要包容;要包容,不要包庇。包容應該要有尺度與範圍、量力而為,以免造成自己的負擔、困擾、痛苦、甚至痛恨
8. 凡是自我主見很深、自我中心很強的人,是不可能有柔軟心的。別人多說你兩句,立刻就會武裝起來、有稜有角,不但無法心平氣和的溝通,還很容易受傷。培養自己的柔軟心,利人利己。柔軟不是柔弱,堅強不是剛強,而是像不倒翁–柔能克剛(柔弱生之徒、以德服人、方中有圓、能屈能伸)

三、學習關懷與付出

1. 善知識(友直友諒友多聞、君子之交淡如水)、惡知識(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小人之交甜如蜜)。我們常形容壞朋友為酒肉朋友、狐群狗黨,和這些朋友在一起,不是吃喝玩樂,就是為非作歹,和他們交往不僅自己會一敗塗地,甚至其他人也因此不敢和你接近,因為他們認為你和這樣的朋友來往,表示你也是同類型的人
2. 布施–真正的救苦救難。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
3. 世界上根本不會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既然是不一樣的人,就應該學習尊重他人、瞭解他人,不要硬把別人當成自己來對待。被小人暗算了,也不要對人心存敵意,要懂得細心觀察。慈悲不是縱容,也不是溺愛,要講究方法與智慧。包容不如自己的人,學習比自己好的人,慈悲別人,也要慈悲自己。不慈悲自己會讓自己很痛苦,如有人不原諒自己、傷害自己。其實做錯事,改過就好,若是不斷責罰自己,就會一直陷在痛苦之中,這就是對自己不慈悲了,人在煩惱中糾纏可說是最痛苦的事,因為煩惱就好像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要以智慧明燈照亮黑暗煩惱,「千年暗室,一燈即破」黑暗本來就不存在,只是少了明燈

四、其他補充:

1. 道理是拿來要求自己,不是用來苛求他人
2. 做人處事要內方(原則)外圓(通達)
3. 不要光是口說感恩,必須化為報恩的行動
4. 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ward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